查看原文
其他

孙立平:用一种时段的眼光看市场、看经济

立平观察 孙立平社会观察 2023-01-01

【最近在一个研学坊上和学生讨论动态与时段的问题,即在我们分析经济社会现象的时候,要重视动态与时段的角度。具体内容见《当我们把时间与动态引入到对社会现象的分析》一文。这里再选择三个用时段分析当前经济问题的观点,供各位参考】


孙立平:短期看政策,中期看趋势,长远看文化、体制贯穿始终


如何看中国经济的走势,可以概括为四句话:短期看政策,中期看趋势,长远看文化、体制贯穿始终。


第一句话,短期看政策。 我这里所说的短期,指的是一两年、两三年的概念。 在中国目前情况下,如何判断短期意义上的经济走势或前景?我认为是政策。因为中国毕竟还是一个政策的社会,政策起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。去年一年的房地产市场就是典型的例子。房地产市场中的大起大落是哪来的?政策变化的结果。所以我说,短期看政策,什么也没有政策的作用重要。


第二句话,中期看趋势。 这里所说的中期,是指五年、十年、二十年。假如从一个中期的角度来说,真正起作用的是什么?这时候政策起的作用就很有限了。在中期起作用的是趋势,是谁也改变不了,死活也改变不了的趋势。


为了说明这种趋势的含义和作用,我曾经提出过两个说法。一个是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到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变。更简单地说,就是从柴米油盐的阶段到家用电器、房子汽车阶段的转变。这个阶段大约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,一直持续到今天。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重要的变化之一,并且决定了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。 另一个说法是我大约七八年前提出来的,叫从大规模集中置业时代到后置业时代的转变。这是我们从那时开始面临的趋势。 


第三句话,长远看文化。 假如我们从一个更长的时段来说,50年,100年,不但政策起的作用微乎其微,甚至趋势所起的作用都很有限。这时起作用的是什么呢?是文化,是国民性。 


改革开放三十年,中国经济快速发展,什么东西起了作用?我觉得最根本的动力就是唤醒了人们的这种欲望。大家都知道著名社会学家韦伯,他研究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,讲的就是资本主义精神的作用,而这个资本主义精神来自于新教改革,特别是加尔文教派的教义。所以从长远来说,什么东西起作用?文化,国民性。如果与印度、柬埔寨、泰国那些信奉佛教的国家比较一下,就更可以看出这个因素的作用有多大。


第四句,体制贯彻始终。 无论从短期、中期和长期来看,体制都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前面我说,改革开放三十年,为什么快速发展,主要是唤醒了人们的欲望。但有的朋友会说,那改革开放之前,欲望怎么没唤醒呢?这就是体制的作用,压抑了这样一种欲望。所以体制的因素是重要的。 

香帅:从时段看经济衰退问题


从短期(6个月至1年)来看,我总结了三句话:第一句话,经济衰退对美国不成立,对欧洲、日本没意义,对中国来说时态不对,它是正在进行式,不是将来时。


美国现在就是经济过热,没有什么衰退可言,从数据来看通胀虽然高,但是它的就业很好。因为要看是否经济衰退,最大的指标是就业率和企业利润率,现在美国就业率和企业的利润率都是历史上非常好的水平,几家最厉害的公司,苹果、微软等,今年上半年同比去年多招了9万人,微软的预测是到下个季度,利润和招工人数都处于非常好的状态。暂时不用考虑衰退。对于欧洲和日本来说没有什么意义——这个意思是说,它们过去10多年增速都很低,日本接近0,欧洲不超过1,现在谈不上衰退不衰退。不太一样的是,可能2022年还有点“胀”的压力。衰退,欧洲已经衰退很多年,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。


中国则就是时态不对,从周期的角度来讲,现在的中国明显处于经济放缓时期,过去的这八、九个月是中国二十多年来经济体感最难受的一次。今年上半年,经济增速四十年来第一次比美国低,以往我们和美国的GDP差距在缩小,只有今年上半年在扩大,去年我们GDP占美国77%,今年差距会扩大点。另一方面,16—24岁的(调查)失业率是19.4%,5个年轻人有1个找不到工作,就业率低、经济增速低、财政收入下滑,我们确实在一个衰退周期中。


从中期(1—2年左右)来看,美国有衰退的可能性。但是我觉得它不一定能到达2008年的水平,美联储的整体步调调整得比较好,到现在没有紧缩,一直控制试图实现软着陆,目前来看有这样的可能性。理想的情况下,1—2年或者1—3年内可能是一个温和的衰退。但这也很正常,因为美国很多年平均2%、3%的增速,涨到了近4%,借钱透支了未来的增速再回到1%都有可能,只要慢慢降低就能承受。这里给大家吃一颗安心丸,其实今年5月份的时候我特别焦虑,当时看不太清楚未来的局面。但从过去两个月来看,我觉得大家可以安心的是中国今年一定是前低后高,下半年一定会比上半年数据好,明年会更好一点。


上半年经济学家一直强调国家政策不够宽松。但是这个月开始,“双宽”(宽财政、宽货币)已经开始,应该会持续一段时间,所以这个月国债市场非常好,但是股票波动太大,情况不好估计。所以在强力宽政策的形势下,我觉得到明年上半年会相对好很多,在已经见底的情况下,不一定V形反弹,但会有小反弹。


从长期(3—5年以上)来看,美国会从这一温和或者更大的衰退里恢复,欧洲、日本就不要期待太多。很多人会问日元和欧元贬得很厉害,要不要买?我觉得起码还有再下行的空间吧。但是从中长期的角度来说,中国经济的持续中高速增长需要持续观察思考,迭代判断。明年后的短期复苏是否能够持续,需要政策在修复预期上着力。

任泽平: 短期看金融,中期看土地,长期看人口


任泽平先生在前些年曾提出过一个用时段来观察房地产市场的方法,即短期看金融,中期看土地,长期看人口。这当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。


短期看金融:最直接的就是信贷,信贷政策直接影响人们的购房行为。政策支持住房信贷,杠杆的程度比较宽松,利率比较低,无疑会鼓励人们的购房行为,房价可能就会上涨。反之,房地产市场就会比较萧条和冷清,房价就可能停滞甚或下跌。中期看土地:房地产市场不可能会背离基本的市场规律,供小于求则涨,供大于求则跌。所以,土地政策对房地产和房价会有直接影响。但土地政策的周期往往要比信贷政策长,所以中期看土地。长期看人口:从长远的角度看,最终决定住房需求的,当然是人口,人口流入的地区,房价会有上涨的动力;人口流出的地区,房价就可能下跌。人们经常议论的黑龙江的鹤岗,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


当然,时段的观点不是绝对的。最近就有论者指出,任泽平先生上述的时段论,现在似乎已经在失效。在金融端,最近许多政策在出台,首付比例在下降,利率优惠在加大,但大部分地方的房地产市场依然是冷冷清清。在土地供给端,供应量已明显紧缩,但也没有对房价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。在人口端,情况则较为复杂。在长期的意义上,人口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不容否认的。但在不同的城市,则呈现不同的形态。北京等城市,虽然人口连续几年负增长,但房价依然坚挺。而另外一些人口持续流入的城市,房价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调。


这说明,也许有另外更重要的因素在影响着房地产市场的走势。但不管怎么说,时段的视角可以为我们观察经济社会现象提供一种新的洞察。


关联阅读:


孙立平:冷战:在过程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,第二阶段上的误判后果最为严重


孙立平:当我们把时间与动态引入到对社会现象的分析


如何坦然面对这个不确定的时代?


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




紫鹃红茶--花青素之王

国家一级评茶师李云贵制作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